陈宗宁,男,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现任青岛东亿实业总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
陈宗宁同志一直以来秉承工匠精神,工作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作为供热行业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陈宗宁同志2005年毕业来到青岛东亿热电厂,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掌握霍尼韦尔DCS系统的使用技术。虽然在学校中对自控系统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没有一个汉字的组态界面、500多页的全英文技术资料,顿时还是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于是他利用住在单位宿舍的便利条件,白天跟着厂家组态人员现场学习,晚上拿着资料在工程师站整理笔记。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在项目正式运行前,终于全部掌握了整套系统的使用维护技术,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专家”。热电厂投运后,由于设备系统运行还不稳定,陆续又有3#炉、2#机并入系统,为了确保全厂稳定运行,他连续六个春节都是在单位度过的,用当时领导的话说,“今年过年还是你在单位值班吧,这样大家都可以好年”。这让他感到了身为技术人员的责任,也更加坚定了做好技术工作的信心。
2011年底,作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他来到青岛汉河热电有限公司接手企业的生产、建设和改造工作。当时的汉河热电条件非常艰苦,厂区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是“一片荒凉”,场内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已经停运多年,到处是锈迹斑斑;配套的设备系统也是长年失修,处于瘫痪状态。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和部门人员一切从零开始,从杂乱的库房里抢救整理出图纸资料,梳理全厂系统设备、建成台账,制定完善、周密检修改造计划、再逐项实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重新建设一个汉河热电都比恢复这么个“烂摊子”要容易的多。当时,人员不够他就一人身兼多职,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同时担任了仪表专工、电气专工、化水专工、统计员、安全员,一个部门承担了生产技术部、运行分场、安质部三个部门的职责。就这样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汉河热电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全厂设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锅炉点火成功、机组顺利并网,解决了沙子口地区的供热难题时,体现出整个团队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2018年底青岛东亿实业总公司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生产技术部,这也体现了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对生产技术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陈宗宁同志作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带领部门成员紧紧围绕“提质增效”、“找差距、补短板”中心任务,通过与同行业企业的学习交流,以及对供热新技术、新形式的学习研究,发现了公司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提出了像热网监控系统、设备管理平台、多热源联网、“汽改水”等建设和改造项目。
近年来,为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结合目前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他又提出并着手实施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供热改造工作。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工业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数据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能够让企业更加快捷地检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预测精准度,设计和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并最终更好地服务客户。有了这种智能架构设计,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不断创造价值和收益。数字孪生已成为制造企业迈向工业4.0的解决方案。数字孪生技术是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通过软件定义,对物理空间进行描述、诊断、预测、决策,进而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互映射。
通过对公司一次网、换热站的数字孪生三维建模,实现整个供热系统的交互式可视化运维;另外利用在线AI算法,结合一级管网沿线监测数据、各站点监测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数据可视化分析、水力分析展示、智能调度和漏水监测等功能。
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陈宗宁同志始终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怀匠心,做匠人,择一事,钟一生”,成为名副其实的“热力工匠”,为公司的发展和供热事业贡献专业的力量。
|